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名記生產者之旅

  由於合作社的理念共同購買,社員與生產者是連成一線的,也剛好我進合作社的初衷也是因為那瓶豆漿,所以這趟參訪對我來說可以更貼近合作社的理念。




早上醒來沒人可以共乘所以自己查了一下地圖,台一直直去就到了,PS路上太陽有夠猛烈


  整日的流程由咱們搞非基的夥伴們先上來說故事,台下小小朋友聽得津津有味,時不時地與台上說書人作互動,可惜年紀稍長一些的ㄌㄌ就顯得略為害羞。接下來黃豆爺爺的鬥陣介紹也很精彩,從走進店門口就能感受到的黃豆香開始說起,講到食品業的共業結構,黃豆爺爺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無不令人敬佩。

搞非基自製繪本



接著開始參觀豆腐工廠:有豆腐、豆干、豆包(豆皮兒)、倉儲、頂上花園,由於人數過多,整體流程是分批參觀。

分享中黃豆爺爺說道:做豆腐沒有祕訣,只要黃豆和水。於是黃豆就先泡在水裡了。



意外發現的薏仁

有了黃豆做成的豆漿之後才開始有其他豆類製品
  1. 豆腐



  2. 豆干







  3. 豆包




  參觀過程中意外連結到之前的番薯粉事件,我才知道原來我差點就沒豆漿喝了。比對著剛看完製作流程的此刻,黃豆爺爺認真做的豆漿,一步驟一環節都如此謹慎,堅持人工手做,因為一次的番薯粉就要面對無數的苛責,否定他過去長久以來的堅持,這點實在非常不公平。


最後是現在滿流行的頂上花園,配上每人一包黃豆結束一上午的參觀行程:
PS堆肥是用充滿營養的黃豆渣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跟著妹妹搭巴士



導演:Anjelica Huston

  看了這部「跟著妹妹搭巴士」電影,整部片中以兩條強烈對比的路線撐起全局,樂觀派的妹妹貝絲與陰沉派的姊姊瑞秋;一個患有智能障礙,卻能藉由搭巴士串起每一天的生活,雖然過程中有許多被誤解的地方,但是漸漸地大部分的人能夠接受她,而熟記的路線的貝絲也能夠實際幫助到公車司機,搭巴士可以說是她每天的工作了。但是,一個熱愛工作的姐姐卻不這麼認為,她想的是拿政府補助津貼拿去搭公車為何不去找工作、學習獨立呢?可是瑞秋卻沒想到這環節的原因不是因為貝絲不想找工作,而是跟眾多的身心障礙者一樣,就算找到工作也很容易因為表現不佳或是同事之間的三言兩語讓患者有極大的挫折感,更何況智能障礙與精神障礙又是在身心障礙裡頭更弱勢的一群。在過去普遍汙名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她自己極力想隱瞞自己有智能障礙妹妹的原因之一。最後片尾也安排讓姊姊瑞秋實際參與貝絲的生活,用回憶的方式想起媽媽的一舉一動,讓她了解到妹妹貝絲的重要性。

  除了這兩個強烈的主軸之外,其實還有很多關於貝絲日常的生活細節,非常可惜這部不是紀錄片。曾經我就看過一次TED的演講,內容談到一段一位腦性麻痺的女性去應徵女主角,腳色內容要扮演一位身心障礙的女性,但是卻被刷掉了,原因竟然是因為她本身是腦麻患者,這麼諷刺結果讓她很不服氣,但無論提出多棒的表現還是不為導演所用。所以這部片唯一讓我覺得美中不足的地方也在這裡。近年有接觸過許多精神障礙者,他們來到集合的地方大多也是自己搭公車來,有的甚至還要自己轉車,我絕對也相信他們能夠完成這些挑戰,只是缺少一些機會罷了,在新竹就有能夠獨自做出美味義大利麵的喜憨兒,當這樣的事實擺在眼前,我們只要讓更多人知道他們是有能力的,這汙名也就淡化了。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雨林咖啡

講師:吳子鈺

  初次和雨林咖啡邂逅在一場下過雨的午後,經過沖泡人的講解後大致了解這個名字的由來,從環境衝擊的角度來看,能夠在雨林間找出咖啡的棲息地,而不用大面積砍伐雨林的方式,再給予咖啡農民合理的回饋,此舉的確意義非凡。初次品嘗之際,愈接近杯口,就愈發覺得香氣凌人,而以嘴唇輕碰舌尖潤之的感覺卻又是如此圓滑略帶一點酸味,這酸究竟是雨林的酸還是農民的酸?我想是兩者皆有吧,只是我當時對咖啡尚不了解,也不知它就是曼特寧。

  如今我已對"吳子鈺的雨林咖啡"當作是一種品牌了,在親自見到本人之前,我從未想過這個品牌對於當地社會的連結是怎麼樣子情境,也不知道雨林咖啡這件事其實只是結果,而不是真正的出發點。子鈺老師在當地六年的歷練除了認識以外已經陸續做到咖啡農的培力、熱帶栽培業的研究、找回當地對於音樂的熱情等等,每年每年豐富的變化與當地政府的棕櫚樹政策,配著課堂上的手沖單品咖啡,此景悄悄地在心中刻了起來。

  而分享的開頭,我們回到過去走一遭看到咖啡與熱栽的歷史,以前種種的血腥暴力對照今日的苛刻壓榨,代表著從帝國主義到資本主義的我們其實沒有改變太多,看似生活便利、四海昇平,但有權的人依然用著不同的方式拿到不當的利益。所幸大部分的國家都有拿到民主這把利器,只是要用這強大的功能需要每個人的參與討論,才能達到最大效益。我想公平貿易對生產者是個很棒的主題,當我們不再唯利是圖,才有辦法看清楚是什麼人在幫我們服務。再次碰到曼特寧的時候才有辦法想起蘇門答臘雨林上的穆斯林咖啡農。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觀音三十載

講師:潘忠政老師
社區營造~社會運動

  從今天的講述過程中,我看見了觀音鄉的美麗與哀愁,過去的生氣蓬勃比之現在的生態死寂,我想大多數人都不樂見,也難怪潘老師要花數十載搶救了。以前曾經參加過環境資訊協會辦的淨灘活動,我們一開始就被告誡絕對不要想把垃圾撿完,因為實在太多了!那天,我們撿了垃圾之後還做了分類與追蹤,專員告訴我們垃圾來源的其中一種就是屬於蓋在海邊的垃圾場。回想起來盜採砂石進而垃圾回填的惡性循環簡直是沒道理,汙染土地又疏於做垃圾處理任其漂流四海破壞其他土地,賠了夫人又折兵實在不值,其中原因又看見垃圾場的成本過高導致不願意處理...
  美好的天然資源並不是屬於誰的,大家共用、共享之,而工廠財團進駐後欲蓋彌彰地排放毒物給我們最溫柔婉約的土地,只因為在算錢的時候可以多拿一點,經濟學雖然告訴我們怎麼算錢,但它不能只當作算錢的工具而與土地社會切割,藻礁、濕地、沙岸...都是我們珍貴的人文資產,如果只當做免費的成本,很快地這些東西就沒了。今天潘老師帶來他在地三十載如此深度的視角,相較看見台灣雖然比不了高度與廣度,但是有趣的海岸生態也絕不遜色,而同樣的問題還是要問,關於人類與土地;經濟開發、生活便利與環境共生、自然共處,當處在這一念之間的平衡點上時,我們的抉擇是什麼?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以前我們都是經濟發展的受惠者,或許沒資格責怪,但當今日有一群人開始要為環境土地發聲時,我們可以選擇,選擇支持,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是可以做決定的主人。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能源未來

講師:汗得學社-胡湘玲
  在現代核能危機的處境下,我們需要考慮沒有核能之後的世界要怎麼過,而不是得過且過,目前台灣能源九成以上都仰賴進口,替代能源又未成氣候,此時期待著哪天科學家把能源轉換率調高以全面代替,根本是天方夜譚。而這次胡湘玲博士提出來的再生能源MIX則是基於現有的再生能源模式加以合作利用,彼此分享優點、承擔缺點,讓效能跟風險都落在可以生活的範圍,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科技的改革,而是使用者的變革。除此之外能源節流也是很重要的,房子建材的選用以及生活習慣的調整都是節省能源的好方法。
  最後,演講當中除了介紹能源之外還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我們使用再生能源還有節省能源,不僅僅可以做到永續能源,同時也增加經濟來源,有效率的使用再生能源,若有餘額再賣回電力公司,做好事又能賺錢何樂而不為,這種算能源當作算錢的想法應該能帶動大部分的人來加入使用,此時在一起動員來蓋手做的房子。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獨立書店經營

講員:東海書苑館長-廖英良
  一堂課開始了,廖先生黝黑的外表加上一席長髮,第一印象很文創,課程中侃侃而談的氣質讓人想去台中一窺究竟,究竟是怎樣的地方守住書本的價值,也讓時光從身上一溜煙地走過。
  而我們這次主題談到書店經營,大半卻講了從資工到社工,做網路到找通路的轉變,當時我心裡有個小疑問,從前我有個學長,當時也是念很夯的材料系,到了畢業尾聲選擇延畢重新準備社會所,最後也如他所願進去念了。平常,就喜歡讀詩寫詩、閱讀各式書籍、聆聽各式音樂、接觸人群、關心時事,我心想這很符合他的興趣,以後上街也多了一名強力戰友。這個疑問也是想說當初是甚麼樣的興趣引人入勝至社會所這領域,但在會後隨即明白廖老師落實了做自己這一塊,從喜歡與人交談開始,到議題廣播,最後經由書店經營的方式帶給書客另類的公民覺醒。我想這一路走來,途中不乏危機重重的時刻,但都能轉型成功,其中對於人文的喜愛而產生的拚勁是值得學習的典範。

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大埔事件看台灣永續_詹武龍

  演講開頭提到公共利益的成形須不斷討論,大家你來我往為眾人的利益提出看法,一起面臨新危機、解決新問題,彼此同舟共濟划向未知的明天。但身在台灣還是有部分人只願過自己的生活,只要沒被侵犯到就得過且過,這種情況非常容易拿來被熟悉法律的人操作,只要宣稱依法執政,人民就會開始害怕想要盡早安定下來,殊不知這些行為早已缺乏正當性,因為法治社會必須建立在人權之上,我們才會有自由與民主,連最基本的人權都被侵犯之後更不用談法治了,所以挺身而出去保障他人的的人權,才能真正確保自己的人權不受侵犯。

再來談到國際比較的部份,光是看到日本徵收的土地面積是台灣的十分之一就不難發現,台灣的糧食自給率為什麼會這麼低,除了地方政府積極規劃都市變更搶田賣之外,以前讓農業支持工業的作法也影響到無從負荷,而我們從土地徵收條例來看,耕地應該是極力避免被徵收的,這代表了糧食在最為人的需求上還是最重要的。只是如今我們無可奈何地看著各縣市積極地都更,相信人民都有得到相對應的回報,但唯獨苗栗政府採用這霸道的手段,濫用法律甚至藐視法律,這是我們不能接受的,所以去拆政府吧,去拆除對政府的信任吧,去看件事情的根本,及早共同討論、提早化解危機。